簡帛文獻詞語歷時演變專題研究最新章節_變身、機甲、系統流_趙巖_全集免費閲讀

時間:2024-03-13 16:41 /遊戲異界 / 編輯:玉瑩
《簡帛文獻詞語歷時演變專題研究》是作者趙巖創作的機智、未來、軍事類小説,人物真實生動,情節描寫細膩,快來閲讀吧。《簡帛文獻詞語歷時演變專題研究》精彩章節節選:(四) 大車/牛車 我們統計了先秦及漢初部分傳世文獻中“大車”、“牛車” 作“牛車”義時的出現頻率,結果如表4一1所示。 ———————————— ① 《史記•...

簡帛文獻詞語歷時演變專題研究

作品字數:約16.6萬字

作品長度:中篇

作品歸屬:女頻

《簡帛文獻詞語歷時演變專題研究》在線閲讀

《簡帛文獻詞語歷時演變專題研究》章節

(四) 大車/牛車

我們統計了先秦及漢初部分傳世文獻中“大車”、“牛車” 作“牛車”義時的出現頻率,結果如表4一1所示。

————————————

① 《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應是秦時爵位。

② 遊逸飛:《裏耶秦簡8-455號木方選釋》,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 帛》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頁。

表4—1

詩經 周易 周禮 左傳 國語 孫子 韓非 史記 淮南

大車 5 2 3 2 1 1 0 0 1

牛車 0 0 0 0 0 0 1 5 1

“大車”在《左傳》、《國語》中都有用例,因此此詞至晚在戰國早期即已出現,而“牛車”則最早在戰國晚期的《韓非子》中才岀現,“大車”相比於“牛車”岀現較早。虎地秦簡皆用“大車”,未見用“牛車”者,如:

[1] 傳車、大車,葆繕參,可殹(也)。(虎地《秦律十八種》89)

[2] 為鐵(工),以公大車。(虎地《秦律十八種》 129)

可見“大車” 一詞在戰國晚期左右在秦地使用並居於語義範疇的中心地位。西漢早期簡帛文獻中或用“大車”,如:

[3] 大車、詔車各一,有蓋。(大汶頭)

不過在漢文帝至漢景帝時期的簡帛文獻中,也有用“牛車”的,如:

[4] 牛車一兩。(鳳凰山M168)

[5] 牛車一兩。(鳳凰山M167)

[6] 疾行:取牛車枲 ( )帶之,疾,一約之。(馬王堆《養生方》194)

二者在《淮南子》中並用,現了二者在漢初的競爭關係. 在《史記》中僅用“牛車”,可能與作者語言使用習慣有關,卻 不代表漢代中期時只用“牛車”,在居延新簡中,“大車”、“牛車”並用,如:

[7] 牛大小八頭,大車一兩。(居延新簡E.P.F22: 341)

[8] 詡、宗各有大車一兩,用牛各一頭。(居延新簡E. P. F22:657)

[9] 〼入簿。(居延新簡E. P.T56: 315)

[10]新卒假牛車十五兩。(居延新簡E.P.T53:188)

秦官方語言為“大車”,而秦滅亡,“牛車” 一詞又迅速興起。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在秦地之外的地區,語一直在使用“牛車”,一方面可能是“牛車”一詞語素構成相對於“大車”更為直觀、更易被理解,故當政治因素不再起主導作用時,“牛車”得以恢復使用。

8-461號木方的出土,促使我們對秦統一使漢語詞彙發生的化有了更為入的瞭解,使我們重新認識社會因素對語言的重大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化不僅表現在與官名、爵名、皇帝及先王稱謂等相關的語義範疇,還包括一些與政治關係較遠的語義範疇,如“豬”、“泰”、“大車”等語義範疇。

從替代詞的來源來看,木方中的一部分替代詞在秦統一是秦地方言(當然,這些方言不一定只使用於秦地),如“泰”、 “彘”等①,一部分是秦地習語,如“大車”等,一部分是通語詞,如“宮”等。這促使我們對秦統一使漢語詞彙發生的化有了更為入的瞭解,即秦的統一曾使部分秦方言乃至秦地習語在漢語中的地位得到顯著提升。

而秦滅亡,木方所載詞語的使用情況又因語義範疇的差異而發生了不同的化。到了漢初文獻中,一部分詞如“泰”、“彘”、“縣官”等保持了在秦時的優地位,但還有一部分詞如“侯”、“列侯”等隨着秦的滅亡而基本消失了。與政

——————————

① 另外,“謾”代替“詑”也可能屬於這一類。《方言》卷1:“虔、懁, 慧也。秦謂之謾。”

治關係較遠的詞能夠在漢代保持優地位,主要可能是因為西漢政治中心仍基本是原來的秦地,秦地方言在語言中地位仍較高。

秦王朝建立被替代的舊詞,一部分在漢代仍不見使用,如“公室”等,一部分在漢初即恢復了秦朝之的地位,如“關內侯”、“徹侯”等,一部分在漢初與替代詞並存,如“牛車”等, 一部分在漢代中期以恢復活,成為語義範疇的中心詞,如“豬”等。

另外還要附帶談一下木方的質。張龍與龍京沙認為:該木方內容產生的背景極明確,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其議帝號的俱屉政治措施之一種,其內容為詔令無疑。究其實際質用途,也可能是某一位書手的個人行為,將秦改制的相關稱謂匯於一牘以記頌和查驗,以免在抄寫公文時觸犯忌諱。①胡平生認為該木方不是所有條款都要由秦始皇帝自頒佈一個或幾個詔令來推行,並懷疑木方的製作者是一位擔任了秦吏的楚人,該人不光對統一的秦朝制度、稱謂不熟悉,對官方規定的語言詞彙的正讀也很不熟悉,需要惡補,因而製作了這樣一塊木方。他認為該木方是某個基層小吏從上級下達的各類文檔(當然也包括詔令)中摘抄舊名更為新名的詞條製作而成的。②既然木方所載的涉及詞語更替的範疇有很多與政治關係並不密切,則這部分內容不應該是官方通過詔令推行的,很可能是官吏在官方文獻書寫中自覺形成的一種約定,即使用秦方言或秦地習語。因此,胡平生對該木方質的認識可能更為接近事實。

————————

① 參見張龍、龍京沙《湘西里耶秦簡8-455號》,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 心《簡帛》第4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5頁。

② 參見胡平生《裏耶秦簡8-455號質芻議》,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簡帛》第4輯,上海古籍岀版社2009年版,第23-24頁。

第二節方言的遷與詞彙的演

方言的遷也是詞彙系統演因之一,但我們時常因先秦兩漢語料地域的不明晰而在這一時期的方言研究中舉步維艱。地域彩更為鮮明的簡帛文獻出土,為一步推這一時期的方言研究提供了更好的語料。

一簡帛文獻方言詞研究概述

譚步雲的《先秦楚語詞彙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山大學,1998年)、範常喜的《上古漢語方言詞新證舉隅》(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0年2月19)及劉信芳的《楚簡釋讀與〈方言〉補例試説》(《文獻》2010年第3 期)揭示了簡帛文獻中的方言詞語;張燕的《帛書〈老子〉詞彙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8年)以“其”為例討論了帛書《老子》單音詞的北楚方言彩;王穎的《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2004年)考察了包山楚簡與虎地秦簡用詞的不同,現了秦文獻與楚文獻用詞的地域差異,其中一部分詞語也是方言詞。以往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可以一步討論。

一是可以補充一些方言詞。如虎地秦簡載:

盜者須(須)耳,為人我我然好歌無(舞)①,疵在肩,臧(藏)於芻棄中,阪險,必得。(虎地《書》甲76背)

——————————

① 王子今斷句為“盜者須(須)耳,為人我我然,好歌無(舞)。”如此恐割裂了“我我然”與“好歌無(舞)”的聯繫(詳下文論系),故此處仍依整理者的斷句意見。

整理小組:“我我,容貌美好貌,亦作娥娥、儀儀、峩峩。”①《方言》卷1曰:“秦曰我(按:注曰:‘言娥娥也’), 秦晉之間凡好而者謂之娥。”“”即“巧”,與下文“好歌舞”正相印證。故“我我”可一步釋為“容貌美好而申屉顷巧的樣子”。秦簡正與《方言》相,“我(娥)”為秦地方言。

再如簡帛文獻載:

[1]尚九:乖苽,見豬負,載鬼一車,先張之柢,説之壺,非寇 厚,往,愚雨則吉。(馬王堆《易》睽卦)

[2] 六五:哭稀之牙,吉。(馬王堆《易》大畜卦)

[3] 有攸往,見兇,羸豨復適屬。(馬王堆《易》垢卦)

例1的異文作:

[4] 上九:睽孤,見豕負,載鬼一車,先張之弧,説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今本《易》睽卦)

(42 / 72)
簡帛文獻詞語歷時演變專題研究

簡帛文獻詞語歷時演變專題研究

作者:趙巖 類型:遊戲異界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